有人來信問
所以我在這邊補充一下
"為啥我中間去電子業一年?"
很簡單
我去元富當研究員新人訓練時陣亡了阿!!
雖然不是被資遣
但是自己提的也差不多了 也是陣亡
你說我這麼優秀怎麼會陣亡
這講起來真的有點難講
我投資實務確實是進業界前就有6~7年資歷
且績效已經電爆95%以上業內
(其實我以前沒公開
因為你公開了大概也沒人信
就算他們相信你的數字是真的
也不會有人當你一回事)
但是寫標準正式的研究員報告給buy side客戶看
還是需要經過訓練磨練
因為寫報告這東西自由度算高
放你一兩個月沒事就讓你只寫一份報告
所以他們覺得應該給新人壓力 讓他們成長
但問題就出在元富對新人標準太過無限提高
也沒給出個努力的方向
退你報告也不是你報告寫不好
是叫你寫更好
當我已經寫到我的極限時 我就投降了
當然 數字上來看 那一兩年
元富幾乎只有我朋友一個人存活
其他新人幾乎全數陣亡
當我去跑離職程序時 人事姊姊好像有點無奈...
從我現在的角度看
我是覺得元富標準太過鑽牛角尖
且太過死板
讓客戶成功的投資報告不是只有一種方法
每個產業也不同寫法
比如券商的研究員很重視拆PQ
也就是價格與數量
公司有提供的話 要紀錄還算容易
但是我後來覺得意義不大
因為影響PQ的變數太多 且 對預估未來沒啥幫助
(而且那些數字都公司給的
公司可能哪天後就不想給了
你也沒其他地方的數字驗證)
我個人的經驗是
我好像從來沒有從PQ上找到買點
反而都是去從低評價 短期非基本面利空找買點
我負責的產業 自行車 PC是最容易拆PQ的產業了
我甚至負責PC的時候
也有紀錄四大代工廠的NB出貨量
(主要是follow金文衡的資料)
這些都是苦工 你可以把資料整理得很漂亮
講得好像很有料
但是最後對你操作上沒啥意義
我進投信之後 就越來越不做這種表面功夫了
最後 甚至連個股EPS都開始亂估
因為預估EPS方向正確 比
預估EPS精確到小數點後面有意義多了
元富在衡量產業強弱的時候
會用產業營收yoy 或個股營收yoy來看
這也不是不對 但是因為股價領先基本面
你營收還沒出來 股價就先動了
所以確實 營收動能與股價相關性很高
但是實用性不高
大家還是得各憑本事去挖內線
賺主流股 多數都不是靠產業分析預測到的
都碼得靠內線
所以我後來也越不看產業分析了
當然 對產業的了解 還是有其重要性
產業分析主要用來看影響性
比如 NB代工產業 我都是台幣升值時買
因為我知道匯率敏感度高 台幣升就走弱
但是這又是短期利空 之後台幣走貶股價就會漲回來
看金融則更簡單到粗暴
去買最便宜的 就有機會得到最高的期望報酬
產業知識對我而言是用來判斷 利空非真的利空
比如 壽險股價常常被外資影響 偏離價值
你去用隱含價值 淨值判斷
就知道目前價格偏低還是偏貴了
外資籌碼面利空常常是假利空
但我發現整個投資業界幾乎都不會玩金融股
他們幾乎不太買金融
每次買都是因為金融大漲只好被動的買一些
然後都買最大的金控 或是漲最多的股價最強的
這買法我每次看都搖頭
拿主流股玩法玩金融幾乎都是被電的份
然後金融股的波段都只有短短一兩個月
所以同業買金融都在波段高點
等他們買了 通常就開始跌了
以至於多數人每次玩都輸
也就越來越少玩金融股了
好 中斷一下 回到主題
我去電子業一年 我是去當PM(產品經理)
我知道這對我後面回歸研究員工作有幫助
所以比較認真的去爭取
我降低我的薪水去贏得這份工作
大概只拿了3.5萬月薪 應該低於標準不少
一年後 公司精簡人員
我比較資淺 薪水低 就被資遣了
剛好符合我的生涯規劃
有電子業資歷後
對我回投資界的資歷是比較加分的
也因為機運還不差 又讓我回到投資界
不過我再補充一下
我找工作真的也很運氣
對生涯規劃沒幫助的工作都不會上
一直待業
其實我啥工作都丟過履歷
啥便利商店區管理 面板業製造課長 金融業放款
這都企管學歷可以丟的工作
最後沒人要我
要我的工作就是我真的想要的工作
這絕對有點機運成分在
一樣平行時空來想
我可能十個平行時空裡面 只有三個是走投資界
目前這個 還是走最順利的一次
讓我最短時間 累積最長的操盤資歷
還一操盤就績效噴出 上盡媒體
最後 最快時間達到目標 離開業界
就投資界而言 績效就是一切 績效也最清楚
沒啥模擬兩可 你的績效就是你的成績 你的貢獻
不會像別的工作 成功是靠團隊努力
也搞不清楚誰貢獻比較大
(最後功勞都被長官佔走?!)
所以我進業界前有點機運 進來後全靠實力
在投資業 你只要真有投資天分
你不可能被埋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