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以前寫的怎麼選基金的方法

字很多 光看完這些字就有門檻

乾脆去買台灣五十就好 不燒腦

基本上我看投資組合就可以判斷操盤能力

但是我覺得你們多數人這輩子不太可能看得懂

所以就會出現一種弔詭現象

假如你有能力看投組判斷誰有操盤能力

你也達到那種投資能力的高度了

那你也不需要選基金阿

你自己買股票就好了啊!!

2014/7
參考基金投資組合選基金

我之前有站在受益人角度對選擇公募基金方法研究過
最後結論是要能夠看得懂基金的投資組合才有能力選到好基金
但是弔詭的是 當你有此能力時 你也不需要買基金了
你自己操盤就好了
(當然 對某些優秀投資人來說 操盤很花時間 也許不如去選檔好基金長期投資
然後自己把心力投資在自己其他的專業上面 可能更有投資報酬率)

想從統計的角度來選台股基金的話 更難選基金
因為要有長期的績效來計算才有統計上的有效性
台股基金經理人週轉率平均大約一年換一次
很多基金還常常因為變小就消失了
很少有樣本達到標準

所以我建議選基金還是回歸最有用的方法
去看基金的投資組合
有鑑於受益人需要投資基金就表示投資專業有限
這邊提到的方法不需要太強的選股能力
只需要有一點基本概念再加上對市場有一定熟悉度的人
(所以你真的完全沒股票投資基礎也還是不行)
就可以概略判斷出基金經理人操作屬性
是價值投資還是技術派
是否是主流股基金?
偏好傳產還是電子股?
判斷完基金屬性
就可以接著判斷這種屬性在市場後續波動的影響
舉例來說
今年上半年傳產基金績效墊底
你如果知道投資常常會有均數回歸效應
下半年有機會類股輪動 你就可以刻意選上半年績效差的傳產基金
下半年只要類股輪動 績效就會超越其他基金
或是你選中主流基金 你就要有心理準備
多頭時會賺翻但是空頭時也可能虧翻
如果你選到價值基金
就要知道價值基金在泡沫時代可能會績效落後
但是他讓你承擔較少的風險 長期不見得報酬會比較低
當你看懂基金屬性 就可以合理預期基金後續的表現
你就比較可以抱得住基金 知道基金可能只是短期比較不順
還是值得長期持有

我自己看別人基金也一樣是看這些地方
當然我對個股有一定了解 可以看出更多東西
我相信對投資人來說 用基金投組來判斷基金
會比漫無邊際的只看績效 beta sharp值好

基金會定期公布持股 每個月公布前五大 每季公布全部持股
去看看基金前十大持股就相當有代表性了
因為前十大持股應該會佔基金淨值50%以上

1.看持股的K線

就算你不懂個股 你一檔一檔去看三年或五年K線
你也可以看出個股風險高不高
比如說你現在去看電子基金
大概幾乎所有個股股價都處在五年來的高點
你會至少知道基金風險肯定在高點
相反的 如果在指數高點 你卻發現 基金持股股價都還在低點
那表示經理人有經過換股 把漲多的換掉 換成基期低的個股
這樣的投資組合的風險就會相對降低

補充:
個股的風險跟價格的位置有關
但是基金的風險高低不是看基金淨值的k線
因為基金淨值是過去投資的結果
目前的持股不見得風險就高
優秀的基金經理人會持續換股讓淨值持續創新高並且維持相對低的風險
但是我的經驗是 散戶老是在基金淨值創新高的時候減碼
多數人覺得淨值創新高風險就高了
我過去兩年來反而常常在我基金淨值創新高的點加碼
比如21~22 27~28這兩個區間是密集創新高的點
但是在那當下 基金漲勢是落後指數不少的
也就是基金該漲的時候漲輸標竿
這時投資基金的期望值增加
反而應該去加碼 只要持股沒問題 就有機會補漲或抗跌

2.看持有多少大股票

有些經理人會偏被動式操作
你就可以看到投組裡面多是台灣五十的股票
如台積電 鴻海 國泰金 台塑 中華電
當然如果不是完全被動式操作
不會真的依台灣五十大小配權重 但是看到這堆大股票名字
你就知道這經理人買這些大股票的部分是偏被動式操作的
被動式操作的持股越多 你可以預期他的績效越不會偏離指數
一般來講 大股票比較穩 每日的波動會比較小
但是長期而言 報酬率不見得比小股票低
以近三個月來說 外資大買電子權值股
偏被動式操作的基金反而績效會很好
不見得權值股就漲得慢 漲得少

跟權值股相反的是中小型股
有少部分經理人會喜歡自己去選擇自己熟悉又有信心的小公司
通常這些小公司比較少基金持有
這種投資組合看起來就很與眾不同
這類基金長期績效往往也不錯
如德信數位時代
雖然基金長期績效非常優異
但是因為基金公司很小 銀行通路沒人鳥
規模就一直維持得很小
我猜經理人也樂得享有基金規模小的優勢

3.看基金週轉率

這邊基金週轉率的定義是
假如5E的基金一年買進賣出各5E
則週轉率100%
約當會損失0.5%交易成本

我看台股基金的經驗是長期績效優異的經理人
很多週轉率都很低 約50%
(如統一大滿貫 國泰中小 國泰價值 匯豐成功)
這類基金也幾乎以長期基本面操作為主
除非個股基本面或股價有重大變化 不然多數持股就會一直持有
另外 很多經理人會依據技術面 這種的操作法 週轉率不會低
因為常常在追突破的股票 殺破底的股票
這類操作法 長期表現差的基金很多
但近兩年績效非常好的基金卻多是週轉率非常高的
所以週轉率高低沒有絕對
受益人要了解基金週轉率高低的原因
對我而言 如果有好的交易機會 週轉率就會拉高
所以我週轉率拉高的時候 績效應該都不差
(這也是很多近年績效好的基金週轉率拉高的原因)
當然也有種情況會拉高週轉率 假如選股一直選錯
還錯到需要停損 那麼週轉率就非拉高不可

我認為交易機會多到讓週轉率超過100%以上是不容易的
基金週轉率超過200%以上 要不是當年是大多頭
就可能是基金經理人屬性很愛換股操作
可以再多看幾年的資料參考
如果每年都高週轉率
肯定就是經理人的屬性導致
我個人還是偏好低週轉率的操作
越是偏被動式操作 打敗指數的機率會比較高
很多經理人買賣太頻繁 做了很多沒意義的交易
我對有意義的交易的定義是
你這筆交易後的報酬率要能超過(交易的成本+持有原股機會成本)
比如說 你賣掉緯創 買傳產股 結果傳產股漲2% 緯創漲了20%
這交易機會成本高達20% 交易成本0.5%
雖然你換股後是賺錢的
還不如不交易的好
類似的觀念 我有時候賣掉的股票大漲了
我並不會覺得可惜
只要我換股的股票漲幅更高就ok
但是這總歸是需要高的選股與擇時的勝率
如你當下沒有很高的信心換股一定有利時
一動不如一靜

4.看持有多少主流股

前陣子 手機零組件 DRAM IC設計 生技 等類股股價很強
這些個股就會是主流式操作基金的重要持股
主流式操作基金就是盤面上漲甚麼股票 這些經理人就會去追
近一年半來看 追主流的報酬率超高 但是風險絕對也超高
只是現在在多頭市場 風險好像就被輕忽了
受益人要的是報酬率
一檔基金報酬率20% 一檔15%
投資人會選前者買 根本就不管 萬一 好死不死遇到空頭的話
前者可能會跌30% 後者只會跌10%

當然如果你願意在多頭市場賭主流基金
報酬率是可以很高的
但是問題出在 多頭還可以持續多久?
買錯時間點 主流股跌起來也是很恐怖的
所以從長期投資角度 如果你沒辦法判斷多空頭
你不應該買主流基金
我以前也講過 你這麼會看多空的話也不用選股選基金了
去每天玩期貨 賺更多!!

5.看個股持股比重

我看好的個股就會重壓 所以我有一堆持股比重6%以上的持股
但是有些人會分散佈局 你就會看到他持股很多檔都在4~6%
通常重壓持股比重的 持股檔數會比較少
平均分散配置的 持股檔數會比較多
這沒有對錯
我會重壓持股 主要是依據巴菲特說的
分散持股不見得可以分散風險
把雞蛋全部放在你覺得最牢靠的籃子反而降低風險
實務上經驗我也是認為集中持股可以降低風險
但是有一種情況必須分散
當你找不到很有信心的個股時 只好每檔各買一些來降低風險

6.看類股配置

把前二十大持股分類一下
可以用電子 傳產分類
對個股比較懂的投資人 有能力再進一步細分類
電子還分 IC製造 IC設計 零組件 代工 LED …
傳產還分 塑化 水泥 紡纖 金融 其他…
其實金融也可能再細分 證券 銀行 壽險 產險
分類完 你應該可以一定的了解經理人看好甚麼產業
如果你剛好也對該產業有信心
抱起基金來也比較有毅力
基金淨值波動的時候也比較清楚為何波動
在加減碼的時間點也可以掌握得更好

有些類股就是比較投機 波動比較大
比如說太陽能 如果你看到基金持有很多太陽能
你就要有心理準備 有大賺機會也可能大虧

基金對類股的配置也不會一直不改變
需要每季去觀察一下類股的變化
除了觀察投資組合 基金的月報季報也會有基金經理人的報告
裡面應該會講解 最近調整的方向 跟對類股的看法

7.看總持股比重

一直維持高持股比重是偏被動的操作
此種操作法 報酬率來自選股打敗指數

持股比重忽高忽低的基金 基本上就是在賭指數多空
這種基金建議不要買
這五年下來 賭多空的基金幾乎每次都賭錯
在低點放空避險 在高點持股全滿
而且會想買股票型基金的投資人應該是看多股市才對
如果買了股票型基金 結果經理人作空 導致績效不如預期
那還不如乾脆去買ETF就好了

我認為股票型基金應該高持股用投資組合來打敗指數才是王道
經理人沒有選股能力
只靠賭多賭空是走偏門

以上是我看基金投資組合的著墨點
我個人還會針對個股作評判
我認同的股票越多 我評價越高
我討厭的股票越多 我評價越低
但是這就很主觀了 散戶沒有很高的選股勝率
就不要自以為聰明的去判斷了
因為我的經驗是
我的持股常常會有那種大家看到會傻一下
因為對價值投資來講
主要差異在
我買的是好股票 不見得是大家公認的好公司
 
2019年9月16日 下午10:4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上流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